寧強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分析
一、農業產業發展現狀
寧強縣立足資源和區位優勢,堅持生態立縣,狠抓京津水源涵養地生態環境保護,精選特色產業品類,強化政策供給,推進項目、資金支持,全縣現代農業蓬勃發展,產業規模持續壯大,產業化組織程度大幅提高,培育形成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和產品。全縣農業工作亮點紛呈,屢獲中省市表彰,榮膺“中國生態農業建設名縣”、中國十大魅力茶鄉、中國名茶之鄉等稱號。
(一)茶葉產業:寧強縣是全省六大優勢茶區之一,先后榮獲“中國名茶之鄉”“全國十大魅力茶鄉”等稱號,縣內玉皇觀茶園、金牛道茶園、鳳源茶園獲評“中國三十座最美茶園”。2021年全縣茶園總面積16.5萬畝,覆蓋13個鎮(街道)107個行政村,涉茶農戶2.85萬戶(其中脫貧戶1750戶);現有省級現代農業園區2個,省級標準化示范茶園13個,市級現代農業園區4個;上半年落實新建茶園面積2513畝,完成計劃任務的63%,改造低產茶園1.5萬畝,全面完成改造任務。落實良種茶苗繁育基地100畝,改建提升茶葉加工廠10個,年產干毛茶1.03萬噸,茶產業綜合產值近16億元;全縣現有茶葉專業化公司30家,全縣茶葉類注冊商標42個,證明商標1枚。其中國家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標志產品2個,中國馳名商標1個,省級著名商標4個,市級著名商標1個;近年來,寧強茶葉產品在中省市茶博會、賽茶會中獲獎140余項,其中金獎68項,2020年,寧強雀舌入選“全國特色種植產品”名錄,千山茶業公司獲評高新技術企業。
(二)食用菌產業:2022年計劃發展袋料食用菌6156萬袋,椴木食用菌20萬架,羊肚菌6040畝。累計建(含在建)標準化食用菌產業園32個,100萬袋以上食用菌生產專業村9個,50萬袋以上食用菌生產示范村15個,鮮菇產量達到5.54萬噸,產值突破5.4億元。現有羌笛木耳、萬信食用菌、山青食品、秦川大廚、琦香菌業等多家食用菌加工企業,食用菌專業合作社11家。取得“寧強香菇”農產品地理標志商標;獲得“全國黑木耳基地縣”稱號,“羌笛”牌壓縮黑木耳、“巧姑媽”牌香菇醬商標被認定為“陜西省著名商標”。陜西秦川大廚股份有限公司為省級龍頭企業,獲評高新技術企業稱號。
(三)中藥材產業:半年全縣已種植天麻3.4萬畝,其中商品天麻3萬畝、種麻4000畝,占計劃任務的100%;已種植淫羊藿4000畝,占年度計劃任務66.7%;全縣改造銀杏采葉園2200畝,現已完成種植任務;截至6月已種植華細辛800畝,占年度計劃任務80%。累計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,中藥材種植公司106家,專業合作社92家,中藥材加工企業21家,遍布全縣各鎮的中藥材經銷主體40余個,組建了天麻研究所、淫羊藿研究所,成立了中藥材技術推廣中心,服務于中藥材產業發展。累計取得省級著名商標1件,地理標志產品2件,國家原產地生態保護產品(寧強銀杏)3個。
(四)特色產業:上半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.41億元,同比增長5.4%。夏糧糧食產量3.03萬噸,同比增長5.2%;出欄生豬11.18萬頭;牛出欄3466頭;羊出欄4359只;家禽存欄73.58萬只,出欄24.25萬只,中蜂養殖3萬箱。去冬至今春共完成果業建園面積3600畝,占全年建設任務60%。上半年完成蔬菜種植面積2.7萬畝,產量3.5萬噸。烤煙標準化種植規模5050畝。
二、存在問題
(一)龍頭企業規模偏小,輻射帶動能力弱。我縣龍頭企業規模小,經濟實力弱,承受風險能力差,產品技術含量低,精深加工產品數量少,產業鏈短,能夠支撐經濟全局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尚未真正形成,缺乏能夠帶動產業發展的大型龍頭企業,加工增值、保鮮增值的潛力沒有充分挖掘出來,對農業產業的帶動輻射作用有限。
(二)農業基礎薄弱,農民科技素質較低。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差、技術裝備比較落后,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相對較弱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,農業信息和技術服務仍以產中指導為主。有文化的年輕從業人員大多外出打工或從事二、三產業,留守農村勞力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,小農思想嚴重,市場觀念淡薄,獲取農業信息的手段落后,接受新技術、新品種、新觀念的能力低,短期內很難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運行規律。
(三)缺乏市場帶動,品牌建設滯后。一直以來,受區域消費的影響,我縣的特色農產品基本處于“家門口”銷售狀態,沒有真正把特色農產品打出自己的特色品牌,經營主體營銷意識淡薄,手段缺乏,影響力和競爭力不強。
三、措施及建議
(一)做強做大龍頭企業,帶動產業化快速健康發展。進一步落實中央有關扶持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,為龍頭企業的培育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,根據產業的發展特點,重點加強對高科技、高附加值、高就業率和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進行引導和扶持,促其做強做大。
(二)提高農民素質,培育適應產業化發展的新型農民。按照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,對廣大農戶進行培訓,整合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教學資源,積極探索創建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與龍頭企業掛鉤機制。通過政府補貼,加快培訓龍頭企業急需的職業技工。堅持對農民開展科技培訓,加快農業新品種、新技術、新設施、新材料的推廣應用,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科技文化素質,提高市場意識和契約意識,造就農業產業化的良好主體。
(三)增強品牌意識,提高產品競爭力。農業品牌化是衡量一個地區農業產業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,要把培育名牌農產品、加快推進農業品牌化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抓緊抓好。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增強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,加大技術研發投入,不斷研發新產品,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,優化產品結構,爭創知名品牌,全面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。